有没有发现,最近朋友圈晒娃的名字越来越难念了?明明都是中国字,组合起来却像在解谜。小编上周参加闺蜜宝宝的百日宴,看到请柬上印着"李昀羲"三个字,当场就卡壳了——这到底是念yún xī还是yùn xī?更尴尬的是,同桌五个亲戚居然读出了三种发音。当代父母给孩子起名时,是不是太执着于生僻字和独特组合了?但转念一想,谁不希望自家宝贝拥有既典雅又与众不同的名字呢?那些翻烂《新华字典》的夜晚,那些被七大姑八大姨质疑的瞬间,新手爸妈们到底该怎么办呢?今天,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的起名宝典,一起往下看吧!
为什么非要翻经典起名?
当我们在产房外焦急等待时,护士突然递来一张表格要求填写新生儿姓名。这时候才想起,过去九个月光顾着研究尿布和奶粉,完全没考虑过名字这件事。但有些朋友想要从经典中寻找灵感,究竟是图什么呢?
首先得承认,现代人起名越来越像在玩文字游戏。把父母的姓氏拆解重组,或者用星座、五行来凑笔画数。但翻开《论语》就会发现,"见贤思齐焉"的"思齐",比"梓萱""浩宇"多了三千年的文化沉淀。更别说《诗经》里"采薇采薇"的意境,直接把画面感刻进名字里。
不过问题来了,经典著作浩如烟海,普通家长哪有时间逐字研读?这时候就会出现三种典型困境:要么跟风用网红名,结果幼儿园出现五个"沐宸";要么专挑生僻字,导致孩子每次考试都要先教老师念名字;最惨的是用错典故,比如把"相濡以沫"这个形容困境的成语,误解成甜蜜爱情用在婚庆公司取名...
哪些经典藏着起名金矿?
当我们决定从典籍中寻找名字时,第一个难题就是——该翻哪本书?其实不同类型的经典藏着不同的命名逻辑,小编把它们分成了三大矿脉:
第一矿脉当然是《诗经》《楚辞》。要知道古人早就总结出"女诗经,男楚辞"的规律,像"婉如清扬"直接能拆出两个女孩名。但有些家长觉得这些太常见,那就得往深里挖——比如《周易》的卦象字,既神秘又充满哲学意味,"谦""豫""随"这些单字名现在特别受高知家庭青睐。
第二矿脉是唐诗宋词。杜甫的"星垂平野阔"能取出"星野"这样兼具现代感和意境的名字,苏轼"明月几时有"更是贡献了无数个月字辈的名字。不过要注意,有些诗词的语境其实不太吉利,比如李商隐那么多无题诗,看着美但带着命运无常的哀伤。
第三矿脉比较冷门——中医典籍。《黄帝内经》里的"恬淡虚无""精神内守",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词组,特别适合想走国风路线的家庭。但切记避开"当归""防风"这类看着就像中药柜里抓出来的名字...
怎样避免经典起名的坑?
当我们终于选定出处准备截取名字时,新的陷阱又出现了。最典型的翻车现场就是断章取义——有个朋友特别喜欢《孟子》里"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",非要给儿子取名"斯人",结果每次点名都像在朗诵课文。
更隐蔽的雷区是字义演变。"龟"在古代是长寿象征,现在谁敢用?还有像"嫖"字在汉代表示轻捷勇健,放到现代简直就是灾难。这时候就需要启动三重检验:查《说文解字》看本义,翻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核对今义,最后再用输入法测试会不会跳出奇怪联想词。
但有些家长会问:如果就是不想要太常见的典故名,又怕生僻字影响孩子社交,该怎么办呢?其实可以玩文字重构——比如把《庄子》里的"大椿"倒过来变成"椿大",既保留典故又显得独特。或者学鲁迅给周海婴起名,从"上海婴儿"化用而来,既有纪念意义又通俗易懂。
说到底,经典起名就像在三千年的文化长河里淘金。小编见过最成功的案例,是父母把双方家乡的古称各取一字,再配上《尚书》里形容美玉的字,组成了既有地理印记又含典籍渊源的三字名。这种操作既避免了重名尴尬,又不会让孩子将来埋怨"你们当年怎么想的"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名字再美也美不过人生。与其纠结"要不要用《离骚》里的生僻字",不如多想想这个名字能不能承载孩子二十年后的职场邮件签名。毕竟我们给孩子的不只是个代号,更是他面对世界的第一张名片。
1、本站所有资源均为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而来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。
2、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指出,核实侵权,本站将立即改正删除。